20世紀80-90年代,運用排放權交易解決氣候變化問題的思路逐漸產(chǎn)生。20世紀80年代開始,美國進行了大量的排污權市場
試點;同時,利用類似排污權交易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思路逐漸出現(xiàn)(Sun,1990),學界對此進行了一定的基礎性研究,但熱度不高。直到1997年《京都議定書》簽署后,歐盟對于碳市場的關注度大幅提升(Zapfel & Vainio,2002),并于2000年首次提出了在歐盟內(nèi)部建立碳排放交易體系的設想(EU Commission,2000)。5年后,全球首個碳交易市場——歐盟碳排放交易系統(tǒng)(EU-ETS)建立。
2005年之后,學界開始圍繞碳市場進行更多實證研究,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:一是碳市場的設計機制研究,如畢希納和埃勒曼(Buchner &Ellerman, 2006)利用裝置級數(shù)據(jù)對歐盟碳市場的排放量和配額分配進行了研究,證明了其初始配額分配顯著過量;帕森斯和埃勒曼等(Parsons et al., 2009)則對歐盟碳市場碳價失靈的現(xiàn)象進行了研究,表明除
碳配額總量過剩外,
碳配額不可跨期借貸等因素同樣加劇了碳價失靈。二是碳市場實際運行效果研究,如阿布雷爾等(Abrell et al,2011)發(fā)現(xiàn)歐盟碳市場第一階段的運行確實導致了碳排放減少,且主要減排貢獻來自礦產(chǎn)部門;郇志堅等(2011)通過實證分析得出了碳排放權市場具備較好的價格發(fā)現(xiàn)功能,且
碳期貨價格(EUA)引導了核證減排量價格(CER)的變化;尹應凱等(2022)認為中國碳排放權交易試點有效促進了區(qū)域的碳脫鉤效應。三是碳市場經(jīng)驗教訓的總結,如內(nèi)維爾等(Newell et al., 2013)研究認為碳市場的發(fā)展需要減少免費配額、更好地管理市場敏感信息、以及調整交易系統(tǒng)。此外,國家碳市場間的差異導致碳市場的跨境連接存在困難。格林(Green, 2017)則認為在當前環(huán)境下,全球碳市場的連接會導致復雜性上升并損害減排效果。
本+文`內(nèi)/容/來/自:中-國-碳-排-放-網(wǎng)-tan pai fang . com
【版權聲明】本網(wǎng)為公益類網(wǎng)站,本網(wǎng)站刊載的所有內(nèi)容,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,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、研究或欣賞之用,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,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(QQ:51999076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