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獲悉,該所劉毅研究團隊參與合作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2010-2019年熱帶陸地排放對全球甲烷濃度變化的貢獻超過了80%,并首次提出海溫可用于預測全球大氣甲烷變化。相關研究成果于3月16日在線發(fā)表于《自然—通訊》雜志。
甲烷在自然界的分布非常廣泛,是天然氣、沼氣的主要成分。甲烷的排放源主要分為人為源和自然源,其中人為源主要包括煤炭和油氣開采、農業(yè)生產以及垃圾填埋等;自然源包括濕地、內陸淡水、生物質燃燒、地質滲漏和凍土等。
“甲烷是首要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,在20年尺度范圍內,甲烷的增溫潛勢是二氧化碳的84倍。甲烷的壽命僅有8-11年(約為二氧化碳的十分之一),其減排能在較短時間內實現(xiàn)抑制全球升溫過快的目的。”
論文作者之一、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劉毅說。
據(jù)了解,自工業(yè)革命以來,大氣中的甲烷濃度增加了一倍多,甲烷加倍所產生的溫室效應在全球變暖中貢獻約20%。熱帶是甲烷的重要排放源地,該地區(qū)甲烷排放量約占全球排放總量的60%,該地在2010-2019年的排放變化可以解釋同時期約84%的大氣甲烷濃度增長率。
“如何利用現(xiàn)有的觀測預報手段預測大氣甲烷濃度變化?”劉毅說,“這個問題比較困難,目前這方面還是一個研究空白。”
研究人員利用日本碳監(jiān)測衛(wèi)星甲烷觀測數(shù)據(jù),結合碳同化模型采用天地一體化新方法,首次發(fā)現(xiàn),海溫變化與南美熱帶地區(qū)和非洲中部的甲烷排放變化(通過降雨和溫度變化)之間存在強的季節(jié)相關性。
“我們認為當前的海溫預報可用于幫助預測全球大氣甲烷的變化。”來自英國愛丁堡大學地球科學學院的論文第一作者馮量說。
劉毅研究團隊表示,目前國際上對中國甲烷排放及其變化問題仍未達成共識。未來,團隊將進一步利用多
平臺觀測數(shù)據(jù)提供更加精確的中國甲烷排放評估結果,為中國“
碳中和”目標提供科學和技術支持。
【版權聲明】本網為公益類網站,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,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,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、研究或欣賞之用,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,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(QQ:51999076)。